技術文章
視鏡數量需匹配罐體容積帶來的 “視野局限",確保無觀察死角,核心規律如下:
· 小容積罐(≤100L):1-2 個視鏡即可滿足需求。因罐內空間小,單一視鏡即可覆蓋大部分區域,通常在 “罐頂 1 個 + 側壁 1 個"—— 罐頂視鏡觀察整體物料狀態,側壁視鏡輔助觀察中下部細節,避免因罐內物料高度低導致的視野盲區。
· 中容積罐(100-1000L):需 2-3 個視鏡。罐內上下區域狀態差異較大(如頂部沸騰、底部殘渣),故配置 “罐頂 1 個 + 側壁 2 個":頂部視鏡看整體沸騰、泡沫高度;側壁上視鏡(距罐頂 1/3 高度)看中上部藥液混合情況;側壁下視鏡(距罐底 1/3 高度)看底部殘渣堆積、攪拌槳運行狀態,三者結合覆蓋全罐視野。
· 大容積罐(>1000L):需 3-4 個視鏡。因罐體直徑大、高度高,單一方向視鏡無法覆蓋對側區域,故采用 “頂部 1 個 + 側壁對稱 2 個 + 底部 1 個":頂部視鏡看全局;側壁對稱視鏡(分別在罐體兩側中下部)避免單側視野遮擋(如攪拌槳、內盤管),同時觀察不同方位殘渣堆積;底部視鏡(靠近藥渣出料口)直接觀察排渣前的殘渣厚度,判斷是否需輔助清理,徹-底消除底部觀察死角。
位置設計需 “瞄準關鍵觀察場景",每個視鏡均對應特定工藝需求,避免無效配置:
· 位置:罐頂中心或偏心(避開罐頂其他部件,如進料口、清洗口),視鏡中心與罐頂平齊或略突出(避免積液遮擋視線)。
· 觀察需求適配:主要觀察物料整體沸騰狀態(如是否出現暴沸、泡沫溢出風險)、溶劑蒸發量(通過液面高度變化判斷),尤其適合提取初期 “物料浸潤" 和提取中期 “沸騰穩定性" 的監控 —— 頂部視野無遮擋,能直觀看到罐內物料的整體流動趨勢,避免因局部觀察導致的判斷偏差。
· 側壁上視鏡(距罐頂 1/3 高度):對應 “藥液混合均勻度" 觀察。此高度處于攪拌槳主要作用區域(如槳式攪拌的徑向流動覆蓋區),可觀察藥液是否有分層(如溶劑與藥材未充分混合)、攪拌是否產生有效湍流,避免因混合不均導致的提取效率下降。
· 側壁下視鏡(距罐底 1/3 高度):對應 “殘渣堆積與排渣預判" 觀察。此高度靠近罐底殘渣沉積區,可直接看到殘渣厚度(如是否堆積至影響藥液出料口)、殘渣是否結塊(判斷是否需調整攪拌轉速或輔助松動),尤其適合錐形底罐 —— 能提前預判排渣時是否會出現堵塞,減少排渣工序的停機時間。
· 位置:靠近藥渣出料口側壁(與出料口水平距離≤200mm),視鏡中心略高于出料口(避免殘渣直接遮擋)。
· 觀察需求適配:排渣過程中可觀察殘渣排出速度、是否有大塊殘渣卡滯在出料口,無需拆卸管道即可判斷排渣是否徹-底,尤其適合連續生產場景 —— 避免因排渣不徹-底導致的下次提取交叉污染,同時減少人工檢查的勞動強度。
規格設計需匹配提取罐的工作環境(壓力、溫度、介質腐蝕性),同時保證透光率滿足觀察需求:
· 因多功能提取罐多為常壓或低壓操作(工作壓力 0.1-0.6MPa),視鏡耐壓等級統一選用PN1.0 或 PN1.6(符合 HG/T 21619-2018《搪玻璃設備視鏡》標準)。若提取工藝涉及微壓(如密閉醇提,壓力≤0.3MPa),優先選 PN1.6,避免因壓力波動導致視鏡破裂;常壓提取(如水提)可選 PN1.0,兼顧成本與安全。
· 耐壓設計還需注意視鏡與罐體的連接強度:視鏡法蘭厚度需≥8mm(304 不銹鋼材質),螺栓數量≥4 個(DN100 視鏡),確保壓力作用下視鏡不會發生位移或泄漏。
· 普通工況(水提、稀醇提,無強腐蝕):選用硼硅玻璃 3.3。其透光率≥90%,耐溫范圍 - 30℃至 300℃,可承受提取過程中 “加熱 - 冷卻" 的溫度波動(如從室溫升至 100℃沸騰),且表面光滑不易結垢,減少觀察時的視覺干擾。
· 強腐蝕工況(如酸提、濃堿提):選用石英玻璃。其耐酸耐堿性能遠優于硼硅玻璃,可耐受濃度≤98% 的硫酸、≤30% 的氫氧化鈉,且透光率≥93%,適合需要長期觀察的腐蝕環境,避免玻璃被腐蝕后透光率下降導致觀察不清。
· 材質厚度:視鏡玻璃厚度需與耐壓等級匹配,PN1.0 對應厚度≥8mm,PN1.6 對應厚度≥10mm,防止玻璃因厚度不足產生破裂風險。
· 密封與防霧:視鏡密封面采用 “硅橡膠墊片"(耐溫 200℃)或 “四氟墊片"(耐腐),防止藥液泄漏;部分高溫提取工藝(如 121℃滅菌后提取)會在視鏡外側加裝 “防霧加熱圈"(低溫加熱,溫度 30-50℃),避免罐內濕熱空氣遇冷視鏡產生水霧,確保觀察清晰度。
· 口徑規格:視鏡口徑需平衡 “視野大小" 與 “罐體強度",小罐選 DN80-DN100,中罐選 DN100-DN125,大罐選 DN125-DN150—— 口徑過小會導致視野狹窄(如 DN65 視鏡無法看清攪拌槳運行細節),口徑過大則會削弱罐體強度(需在視鏡周圍增加加強筋)。
微信咨詢